海量閱讀結題報告
篇一:結題報告
《農村“以課文為范例”作文教學探究》
結題報告
主持人:孔君
課題實驗單位:泗水縣聖水峪初級中學
2014年1月
《農村“以課文為范例”作文教學探究》結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
一)本課題研究的背景
語文課改進入“深水區”後,新課改下的作文教學研究相對滯後於閱讀教學的研究。生的作文空、假、散漫的現象比較突出,尤其是農村,作文教學資料、資源匱乏,學生的作文更讓人“慘不忍睹”。具體表現在以下幾種現象:
空:作文內容空洞無物。抒情議論不少,缺乏事例敘述。作者想寫一個什麼事,想表達什麼思想,根本無從得知。寫作文,就是填滿方格,東拉西扯,洋洋灑灑,完成瞭規定的字數就算大功告成。
假:作文以編瞎話為主,作無病之呻吟。不寫或不敢寫自己的“真情實感”,人雲亦雲,毫無新意。至今 “背我看病”,雷鋒式“雨中送人”“扶盲人過馬路”“撿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等等老舊題材仍舊大量出現在考場作文裡,甚至學生為渲染悲情,以賺取閱卷老師的同情,不惜咒母親死去或身患絕癥的作文也常見於報端。
僵:文章結構千篇一律。據調查,70%的老師學生認為寫作目的是為瞭考試得高分。所以“新八股文”風行一時,教師告誡學生作文要“鳳頭、豬肚、豹尾”,把開頭寫的漂亮,結尾收的精彩就好。前面可以來個“題記”,文後來個“後記”,首尾要呼應,至於內容,虛構就可。其根據是,閱卷教師評閱考場作文就是以秒計算,看看開頭、結尾就打分瞭。
浮:語言文字的蒼白。古人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種嘔心瀝血、殫精竭慮斟酌推敲語言的態度已然絕跡。樸素本來也是一種美。但農村學生的文章樸得傖俗、素得無味。學生通篇大白話,一本的流水帳,句意含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