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心得體會
篇一:清明節心得體會
清明節追思
每走進一處烈士陵園,望著莊嚴肅穆的紀念碑,聽著簌簌的風聲,周圍的一切都不由自主地肅靜起來。我每次都懷著一種凝重的心情,放輕腳步,以免打擾瞭長眠在此的先烈。認真地觀看烈士紀念碑和墓碑,努力去追尋先烈的足跡,去想象他們怎樣完成英雄的壯舉。
記得第一次去烈士陵園掃墓是在,我們從村小步行瞭十多裡路到達鎮上,班主任帶領我們去購買瞭一個大花圈,大傢一起將花圈送到瞭烈士陵園,至於後面是否聽瞭英雄的故事,現在都已經記不清瞭,但當時送花圈的情形現在仍記憶猶新。此後,每經過一處烈士陵園,我都會靜靜的矗立一陣,仔細地觀看刻在陵園的每一處文字和記錄。
縣城的小山上也有一座烈士
陵園,精美的漢白玉紀念碑遠遠的就能看見,站在紀念碑前,整個縣城盡收眼底,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遊擊縱隊的部分英烈安葬於此。每當學習感到疲倦時,我們就登上山頂,感受四周吹過來的微風,呼吸一下山頂的新鮮空氣,整個心境都開闊瞭不少,學習的動力也就增強瞭。今年清明前夕,我的三爺爺走完瞭他人生的最後旅程,靜靜的躺在瞭離老屋200米開外的一處山丘上,旁邊是我爺爺的
墳墓。爺爺是參加抗美援朝受傷後退伍回來的,三爺爺是參加越南戰爭後退伍的,兩兄弟也算得上是完成瞭“南征北戰、保傢衛國”的義務,幸運的從槍林彈雨中走瞭出來,雖然年老後都因患癌癥痛苦的走完餘生,但至少他們捍衛瞭自己所保衛過新中國,實現瞭當傢作主的心願,見證瞭改革開放後幸福的生活,安享瞭他們的晚年,最終長眠於生養他們的土地上。
中國人一直有一種“落葉歸根”的情結,無論生前行多遠,暮年時,無不思念著回到傢鄉。但在戰爭年代,普通的士兵戰死他鄉的,很難回鄉安葬,各地解放後陸續建立的烈士陵園,成為瞭先烈們最後的歸宿地,也記錄下瞭一段段珍貴的歷史。今年3月28日,韓國將437具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交還中國時,在韓的志願軍老兵不舍的為戰友送行,中國這邊,許多當年參戰的志願軍趕到機場,迎接戰友歸來,六十多年來,這段歷史至今讓人們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