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保山作文
篇一:保山歷史名勝
光尊寺簡介
光尊寺位於保山市城北12公裡,為唐天寶二年734年)南詔王皮邏閣下詔所建。現存建築多為清代後期至民國前期重建。
光尊寺坐東向西,依山形築成七進五院,有建築物23幢,占地面積9000餘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鬥姥閣、瑤池樓、文昌宮、玉皇閣、翠微樓、純陽樓、大雄寶殿、觀音殿、戲樓、過廳、耳房、廂房、廂樓、山門等,是保山現存規模最大的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古建築群。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大舉進攻滇西,中國遠征軍進駐保山。該寺曾一度被選作遠征軍司令部駐地,國民黨高級將領衛立煌、李根源等多次在這裡召集軍事會議,制定抗日策略。1945年抗戰勝利,為紀念遠征軍討敵寇、復國土的偉大功勛,經地方人士倡議,在此創辦瞭遠征中學。1984年12月光尊寺被列為保山市重點文物
會真樓簡介
會真樓位於玉皇閣左側,占地315.5平方米。樓依山背西向東,3開間、5進間,院子周圍有圍墻照壁。大門向南對玉皇閣開啟,為圓形卷洞式。
會真樓原為明初修建的"迎暉樓",嘉靖初年為火所毀,嘉靖末年又重修新樓,塑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諸真天師之像,故取名"會真樓"。崇禎十二年1639年)五、六月間,徐霞客遊歷保山時,曾以此樓為主要下榻落腳之地,並在此寫下瞭《永昌志略》及《遊保日記》即《徐霞客遊記》中滇遊日記這一部分)等10餘篇歷史性文獻。
保護單位。
梨花塢簡介
梨花塢位於保山市西南約3公裡的九隆崗下,是清代尚書保山人王宏祚所建,為保山的佛教聖地,已有300年的歷史。因院內滿梨樹,而得名,又稱之為大梨園。
相傳王宏祚富貴之後回鄉探親,在洞庭湖遇險,得到觀音的相救,又在九隆山指點其前程。後來他在清廷做到瞭戶部、刑部、兵部尚書,為瞭感謝觀音的相救之恩,便在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