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故宮的導遊詞
篇一:沈陽故宮-導遊詞
最完整沈陽故宮導遊詞
各位遊客大傢好,
沈陽故宮始建於公元1625年。先後經過三次大規模建設,形成瞭東、中、西三路格局。東路建立於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主要建築是大政殿和十王庭;中路建於清太宗皇太極時期,主要的建築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西路
呢,建於清乾隆年間,主要建築是戲臺、嘉蔭堂、文溯閣和仰熙齋,它因存放《四庫全書》而聞名。那麼作為我國現存最完好的現在呢我們就來領略一下昔日皇宮的風采。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中路建築的大清門,它俗稱午門,也就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當時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那麼這座門為什麼叫做大清門呢?正統的說法是清朝的國號為清,皇宮的正門就是國門,所以稱為大清門。還有一個傳說,這座木門呢在建成之後呢並沒有名稱,隻是叫做大門。後來,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聽說北京明朝皇宮的宮門叫大明門,於是為瞭體現針鋒相對,就將此門命名為大清門。
我們穿過大清門,現在正面的建築就是崇政殿。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稱金鑾殿。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它是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外國使臣和邊疆少數民族代表的地方。 我們可以看到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築,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那麼請各位遊客註意的是殿頂的琉璃瓦,有去過北京故宮的朋友一定會清楚地記得北京故宮的琉璃瓦是黃色的,而沈陽的琉璃瓦是黃色鑲綠剪邊。那麼這是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重要差別之一。
我們走上月臺。那麼在月臺兩側分別有用於計時的日晷,和用於存放標準計量單位的嘉量亭。我們看到在月臺上呢還設有四口大缸,那麼大傢知道它們是做什麼用的嗎?那我告訴大傢吧,他叫做“吉祥缸”古代稱它是“門海”,是皇宮中重要的防火設施,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以鎮火災。
我們走上須彌座。抬頭看上方的牌匾是用滿文和漢文書寫的“崇政殿”。請遊客看左邊的滿文,我們有個形象的比喻“中間一根棍,兩邊都是刺,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