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媽媽做決定
篇一:父母應不應該幫孩子做決定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父母應不應該替孩子做決定
在這場《好孩子是不是虎媽模式培養出來的嗎?》的辯論中,“父母應不應該替孩子做主?”這個爭論點引起瞭我的思考!反思我自己的成長過程,作為一個在開明傢庭長大的孩子,我感謝我的父母在我成長過程中對我的獨立、自主、自立能力的培養和鼓勵,這無疑對我的獨立的性格的形成有很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時,父母在我人生轉折的關鍵時刻給予我的積極的建議,指引我在前進的道路上沿著正確的航向行進,更是我健康成長的關鍵。因此,我認為父母給孩子做決定也要掌握好“時間”和“火候”。
首先,父母什麼時候應該替孩子做決定?我認為,父母在孩子面對人生的重要抉擇時刻的時候,父母應該給孩子重要的建議;甚至在孩子還小、不具備基本的生活常識與判斷能力的時候,父母應該“替”孩子做決定。而不是事無巨細,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充當孩子的發言人和經紀人,全面剝奪孩子對自己的決定權。
舊時的父母有句常掛在嘴邊的話:“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長,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這話話粗理不粗,父母在這世界上畢竟比孩子閱歷廣、經驗多,在人生的重要抉擇時刻,例如接受教育、選擇伴侶、選擇工作等,都比孩子們見得多、聽得多,自然也有看得更遠的見解。畢竟,人生轉折時刻的一個不明智決定會耽誤一個人的一生,所以從為孩子的未來負責的角度出發,父母應該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替”孩子做決定。
其次,就是“火候”問題, 父母應該怎樣替孩子做決定。我認為父母替孩子“做決定”,但不能專斷。每一次做決定的過程,都是孩子的一次重要成長經歷,是對孩子判斷能力的一次重要培養,也會給孩子以後獨自做出判斷提供參考。因此,父母應該在在尊重的基礎上,和孩子有平等的對話與交流,給孩子關於所要做決定的問題的利
弊分析之後,讓孩子自己判斷好與壞,再做出神聖的決定。孩子終有一天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要獨立在這世界上,會遇到千千萬萬的自己父母不曾教授過的問題或轉折;同時人類生生不息,教育代代相傳,有一天他們也要為人父母,也要成為另一個孩子人生的導航者。這時,他們必須能夠面對問題做出正確的利弊判斷,從而做出相對正確的決定,因而授“子”以魚不如授“子”以漁,因此父母替孩子做決定,要避免“專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