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立德樹人
篇一: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講稿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各位老師:下午好!
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把立德樹人做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那麼,立德樹人的提出,有什麼背景、內涵和意義呢?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有什麼新提法、新要求、新舉措呢?我們又如何貫徹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呢?下面我就把我的學習體會和大傢一起分享,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立德樹人的背景、內涵和意義
一)、立德樹人的提出
立德,出自《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立:樹立,德:德業。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樹立高尚的道德理想,其次是事業追求、建功立業,再次是有知識有思想、著書立說。
樹人,出自《管子》,“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意思是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表示培養人才不容易。今年6月韓國總統樸槿惠到清華大學演講時就引用瞭這段話。 中華民族素有立德樹人的傳統,特別強調道德精神的弘揚、精神境界的追求;註重個人的道德修養。《周易》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德”的價值原則,被孔子發展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王道原則;被孟子發
展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原則;被《禮記〃大學》發展為“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道德準則。“德”成為中國倫理和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國傢領導人都十分重視德育工作。毛澤東提出瞭“又紅又專”的人才標準,鄧小平提出瞭“四有新人”的人才觀,江澤民提出瞭以德治國思想,發表瞭《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胡錦濤在08年教師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首次提出瞭把立德樹人做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八大把立德樹人上升為黨的教育方針,寫進報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這一教育方針論述進行瞭重點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