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過年習俗作文
篇一:襄陽的過年習俗
襄陽的過年習俗
襄陽系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的交匯之地,古今對時令節日都很講究。一年四季幾乎月月都有節日。傳統的節日依次為春節、元宵節、穿天節、二月二、清明節、三月三、端午節、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半、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除夕。其中,尤以春節特別隆重。
農歷正月至稱為春節,俗稱過“三天年”。民間還有“破五初五)大似年”、“初六小開市”、“初八大開市”的說法。還有“正月裡是新年”的說法,一直延續到元宵節甚至到二月二的“春龍節”,整個正月人們都沉浸在傳統節日的氛圍中。
當地俗諺“做莊稼的望八月,做生意的望臘月”、“吃瞭臘八飯,都往年下辦”,開始作過年的準備工作。傢傢戶戶購置節日食品,用具,服裝鞋帽,做黃酒,醃制雞鴨魚肉,灌香腸,纏豬蹄等臘味,當地居民稱辦年貨。這一時段,人們特別是傢庭主婦,見面寒喧的第一句話往往就是“年貨辦齊瞭嗎?”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也叫“祭灶”,民俗有“祭灶祭灶,全傢都到”的說法。當地原住居民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客籍居民二十四過小年。楚霸王戍邊,二十五才趕回傢過小年。臘月二十三,還有掃塵的習俗,打掃室內外垃圾穢氣,洗涮用具、餐飲食具。有送“灶王爺上天”,吃“灶餅”、“灶糖”的習俗。二十七炸肉,二十八蒸饃。菜肴已備好,隻等過年三十。
臘月三十上午稱作“叫花子”集,人們隻做半天營生。忙著貼春聯、掛燈籠、廳堂內佈置年畫,呈現過年的氛圍。下午,男的祭祖上墳。傢庭主婦準備豐盛的“團年宴”。晚上,全傢吃“團年飯”。通宵不眠,謂之“守夜”、“守歲”。半夜子時,放鞭炮禮花,喜迎新的一年到來。正月,稱“大年”。天剛亮,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未婚晚輩“壓
歲錢”。早餐吃過餃子,依次給傢族、鄰裡、親朋好友拜年。正月,女婿帶年禮給嶽父母拜年。其次,是給姑父母、舅父母拜年。拜年活動,一直延續到正月十
五。正月十五又稱“元宵節”、“燈節”、“上元節”,是春節後的第一大節日。元宵節一般把出門的姑娘都接回娘傢過。中午,傢傢要擺豐盛的酒席。晚上,吃元宵湯圓)。傍晚,做“米面燈”,放在門墩上照門戶,或放在雞籠、牛槽、豬圈上,以除災免疫,保人畜兩旺;農村有“點天燈”、做莊稼的習俗。“點天燈”是將燈籠掛在高桿頂上,紅燈高照,徹夜不息,預示人財兩旺;“做莊稼”是老年人教給小孩用秸稈等做成小麥、谷子、芝麻、棉花等農作務及木掀、耙子等模型,插在糞堆上,祈求農業豐收。在城鎮則舉行舞龍、舞獅表演,紮花燈、放燈火等。夜晚零點,城鄉鞭炮齊鳴。預示人們,年已過畢,新一年的勞作已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