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故事
篇一:語文我的教學故事
我的教學故事
隴縣牙科中心張喜俊
作為一名平凡的教師,回想從教之路,我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壯舉,更沒有值得稱頌的大作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困惑、有激動、有傷心、有憤怒、有無奈、更有迷茫。伴隨著自己和學生交往的生命歷程,我欣慰地看著我的學生在我的教育下露出滿足的笑容,那一張張燦爛笑容的背後有一個個刻骨銘心的故事。
這學期我發現我班的孩子大膽得很,喜歡在課堂講話,有時老師佈置的一些口語交際正如一石驚起千層浪,孩子們一下子討論開瞭,但交流時卻講不到點子上,更談不上有深度,有廣度瞭。雖說我們的教學需要的是孩子們的大膽,是孩子們的主動,是孩子們有話就說,是孩子們發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而眼前——這種亂說、亂動,就是我們追求的課堂?這種現象癥結何在?是老師所提的問題不明確?是我與孩子們交往不深,孩子們無法與我在教學發生共鳴?還是現在學生的思維特質所導致?雖然我一下子不能弄明白問題的癥結在哪,但我敢肯定,這種課堂,教與學肯定不能相融相通,效果也當然不盡人意,這也絕對不是有效的課堂教學。
我曾佈置學生寫過以《感動》為話題的作文。當我把題目寫在黑板上時,教室裡發出瞭一種奇怪的聲音。我掃視全班,發現他們的表情大都是不置可否,不屑一顧的。這讓我備感意外,也有些措手不及。難道這些孩子們對於生活毫無感悟?面對別人得付出如此麻木? 看著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我相信,他們應該不至於如此冷漠吧,於是把求助的目光掃向他們,發現有些低下自己的頭,有些做出
與己無關的姿態,有些似乎還意猶未盡,似乎還有話說。於是我喊瞭一位我認為還比較有感情的同學起來說一說:她囁嚅著而且還有些怯生生地說:“其實感動的事嗎?? 還沒說完,便聽見下面一片“切??”的聲音。
我相信每個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都有一處最為柔軟的地方,關鍵是善不善於發現。這時候, 我想起瞭電視中曾經播放過這樣一則公益廣告:一個五六歲的男孩,用稚嫩的雙手顫巍巍地打來一盆洗腳水,要給他的媽媽洗腳。還有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講一個窮苦的學生為瞭完成學業,背著患病的父親去上學。我問他們:“你們看到過這兩個孩子嗎?”孩子們一齊答道:“看過。”我接著問:“你們有何感受?”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開瞭。一陣子之後,我啟發他們:“像這樣深深觸動心靈的事我們身邊有很多,希望同學們能把你認為最感動的事說給大傢聽聽。”




